榜单搜索

傅山进京

新编晋剧《傅山进京》为福建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始创,于2007年面世。这部剧把傅山放在一个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背景下,在表现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同时,着力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朴素的亲民思想。2007年12月26日,《傅山进京》喜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
中文名
傅山进京
导演
张峰
主演
傅山,康熙,张静君
类型
晋剧
主要奖项
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目录

基本介绍

晋剧《傅山进京》把傅山放在一个封建王朝更迭的历史背景下,在表现他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的同时,着力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朴素的亲民思想。该剧从傅山进京开始,到重返故里结束。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以艺术的手法浓缩和再现了傅山最具光彩的生命乐章。既彰显了傅山刚直不阿、开一代文风之先河的传统学者风范,又刻画出康熙皇帝尊儒惜才、海纳百川的天子气度。“明亡于奴,非亡于满”是对民族劣根性的尖锐批判,也是对明清以及后人的警世名言。

参演人员

谢涛饰傅山

王波饰康熙

史佳花饰张静君

梁忠威饰冯溥

王均饰戴梦熊

王鹏饰朱二

李洁饰傅莲苏

山西太原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演出

获奖记录

2007年12月26日,荣获中国戏曲学会奖。

2007年12月18日,荣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2007年10月,荣获第一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金奖。

2008年1月,荣获山西省杏花大奖。

2009年12月18日,入选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

鉴赏评价

《南方周末》上,新编晋剧《傅山进京》,赫然出现在“2007年度中国文化原创榜”五部戏剧入围作品名录中。这是该部作品上演后获得的众多奖项中的一个。2007年12月26日,《傅山进京》喜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戏曲界最高级别的学术奖项。《傅山进京》是这个学术性奖项设置20年来的第13个获奖项目。

而实际上,《傅山进京》在2007年7月20日晋京汇报演出的大幕开启前,已为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作为太原市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从2007年1月6日首次公演迄今,一年多的时间,《傅山进京》于省内外演出50余场。

即使从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于2005年5月特邀福建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先生为《傅山进京》始创,到2007年面世,总共也不过两年时间。

如果忽略《傅山进京》从运筹到诞生的全部过程,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这出戏从首次公演以来不断取得的骄人成绩。但回眸这部戏走过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傅山进京》不啻是我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一次成功尝试,是我市依托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汲取整合国内优势资源,进行文化互补的一次大演习。

《傅山进京》的成功,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良多。

(一)

“我本是中原地一介书生,自幼时读经史悟道提神。原本想为国家效力尽忠,逢乱世不得已隐居山林。堪明朝删《孟子》太轻民生,到头来乱党生异族称雄。清入关万不该十日屠城,怕只怕中原文脉断了根。现如今玄烨他纳士兴文,却不知尊儒道是假是真。为子孙也为你县令前程,舍老命再进京会一会新当朝的年轻人。”

这段脍炙人口的戏词,既是《傅山进京》开宗明义,解释傅山先生为什么不得已应诏进京的由来,更为引导人们解放思想,变更理念,大胆创新,正本清源,重新认识历史文化名人傅山作了最好诠释。它和最后一段戏中,对傅山和康熙讲“和”的处理一样,使得这部剧艺术地应和了时代的最强音。

在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傅山所处的历史变革阶段的特殊性,“反清复明”的斗士,“民族气节”的化身,成为对傅山的传统定论。囿于这种程式化的研究与传播,人们,尤其是傅山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地域上的人们,这种观念就愈发根深蒂固。

从“反清志士”的传统定位到“关注民生、特立独行的中原文脉的守护者”——《傅》剧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崭新的傅山。这种塑造,符合历史的真实,也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太原特色文化名城建设的需求,奠定了《傅山进京》获得成功的理论基础。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从“三家分晋”到赵氏孤儿,从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到李渊、李世民父子誓师汾水河畔,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可歌可泣的故事。从春秋末著名的侠士豫让到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狄仁杰,宋朝名将杨业,再到文学家王之涣、白居易、元好问、罗贯中,书法绘画双绝的米芾,古老的并州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明清以降,晋商群体崛起,更是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还是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的走红境内外,无不依托于对山西文化深厚底蕴的开掘。

《傅山进京》的成功启迪我们,如何用现代的视野审视传统,重新包装开发利用源远流长的三晋文化名人与事件,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大放异彩,让历史为现实服务,这是太原在建设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

许多人都知道,从2005年开始剧本创作后,《傅》剧经过三次大的调整修改,分别于2007年1月、6月、7月三次在太原公演。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亲自审阅剧本,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同时,从时代的高度,多次提出关键性的意见。在太原公演期间,邀请北京、上海和省城戏剧界的专家进行审看,并三次召开座谈会进行论证和研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负责人为一个地方戏剧专门召开座谈会,更不多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也多次在太原、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参与主持座谈会,为作品会诊把脉。

无论是晋京汇报演出还是赴沪参加国际艺术节展演,在其后由文化部及中国剧协和上海文联举办的几次研讨会上,除对《傅山进京》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同的真知灼见,有一层意思是当地与会人员表述最多的:“我们打心眼里佩服太原市的领导,他们有如此的胆识和魄力,去为一个历史文化名人正本清源;他们以如此的热情和责任,去为一出戏尽心竭力……”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蔺永钧就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他为太原市委、市政府关心文化、支持文化的精神所感动。

而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则认为:一出好戏的创作和生产,是剧目主创人员的努力和剧团全体人员的拼搏结果,是上级领导大力关心、指导和支持的结果,凝聚了上上下下的无数聪明才智和心血。《傅山进京》只有在太原这块艺术热土上,在山西这个良好的文化生态中产生。

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有一段名言:“天下之事,不倡率则众力不前,不振作则众心不奋。而其机又在人主委任责成于上,然后计议得毕其终,攻取得收其效。”试想,如果没有决策层的胆识和魄力,责任和热情,《傅山进京》又如何能够坚实地、一步步迈入成功之途?对于如戏剧这样的综合艺术来说,绝对需要领导的重视。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生产条件。但是,艺术毕竟是艺术,自有其特殊的生产规律。一位参加过座谈会的艺术家深有感触:在艺术创作上,不能简单地采取“下级服从上级”的办法,因为真理和地位、权力之间并没有一种正比例的关系。——尊重专家的意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不断打磨、修改完善,这是出精品的不二法门,也是《傅》剧的成功带给我们的又一启迪。

(三)

《傅山进京》是新编晋剧,但是该剧的主创人员,从编剧到导演,偏偏是一群对晋剧研究不多的专家学者。这看起来似乎有违常理。但其背后,却隐含了对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

《傅山进京》的作者郑怀兴先生是福建文联副主席,在接手《傅》剧前,早已是编创颇丰、名传国内的剧坛骁将。曾创作过《新亭泪》、《青蛙记》、《神马赋》、《晋宫寒月》等闻名遐迩的佳剧。

当现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副院长陶臣于2005年年中首次将傅山的有关资料寄怀兴先生细阅后,他立马表示:“我喜欢傅山先生的特立独行,刚正不阿,更钦佩傅山先生的博学多才,我一定要为傅山先生写好戏!女老生谢涛这个演员也很好,所以,我也要为她把这出戏写好!”

一言九鼎,两度寒暑。一个400年前诞生,经历了社会动荡,关注民生,主张民主,特立独行,艺贯全身的历史文化名人的鲜活形象,由一位蛰居福建仙游小县的当代名士,执一管对太原历史名人、对太原文化建设充满爱心与激情的如椽巨笔刻画得栩栩如生。

由上海歌舞剧院赵国良先生精心策划的舞台美术效果与剧情的要求相得益彰,背衬出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张力,静止的语言凸显着跃动的活力,凝重的色彩涂抹出时代的声音。

来自江苏省京剧院的石玉昆先生重任在肩。作为《傅山进京》的导演,他需要尊重编创,调动演员,体现导演的艺术认知和理念,将现代的文化元素与历史人物的心声动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山西本省的刘和仁兄弟担任配器和作曲,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的谢涛与她的同事们成为该剧不同角色的饰演者……一座演绎《傅山进京》的舞台,成了国内戏剧界部分精英的荟萃地,同时也成为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实验场。

如果说市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规律是一只无形的手,只眷顾尊重和符合其游戏规则者的话,那么,当科学合理的行政手段这只有形的手与它紧握在一起的时候,所形成的合力将是巨大的,推波助澜而至巅峰。《傅山进京》当是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形成合力的载体和受益者。这是《傅》剧的成功带给我们的第三个启迪。

(四)

时间回溯到2007年7月20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座无虚席。演出中,观众凝神屏气;换场时,人们掌声雷动。厚重的历史,跌宕的情节,巧妙演绎的故事,出人意料的结局,敷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演员谢涛的精湛演技,将明末清初思想、文化大师傅山超凡脱俗、宠辱不惊、艺贯全身的形象,勾勒得清新饱满、鲜活传神。

这是《傅》剧晋京汇报演出时的一幕场景。

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天蟾逸夫舞台上,出现在由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同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曲汇演上,出现在在苏州举办的第10届中国戏剧节上……古老的晋剧因《傅山进京》正恢复着鼎盛时期的活力与魅力,而以谢涛为代表的一批早已声名鹊起的演员也因一出《傅山进京》再次声名大振。

《傅山进京》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其文化影响,凸显其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它的投入成本正以喜人的姿态稳健收回。目前,《傅山进京》的单场演出收取的费用已是初期的10数倍,而许多邀演单位点名请演《傅山进京》。

《傅山进京》从太原到晋中至大同,从京城到沪上至姑苏,纪念了傅山,宣传了太原,兴盛了晋剧,成就了演员,赢得了市场,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太原市文化建设和开放的象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必须走出过去狭窄的小圈子,赢得学界的认可,更要赢得普通观众,在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必须市场化、产业化,这是壮大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这是《傅》剧带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一出《傅山进京》,几多思考启迪。行文结束前,笔者获悉,《傅山进京》在进一步精加工后,将于今年春暖花开时节,再度走出娘子关到首都及其他城市演出,并以此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6周年……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