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高安大观楼

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坐落在市城锦江北岸,今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谯楼始建年代久远失考,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明朝万历中叶(1588—1604)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
所在地/隶属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解放路26号
所在地/隶属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解放路26号
目录

景点景观

高安大观楼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市政府大院,颇具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层层的檐宇,曲折的回廊,清丽的格窗,无不给游人以古朴幽雅的情趣。那高翘的飞檐临空欲飞。凭栏远眺,前面是繁华的市区中心,高楼林立,一幅颇具现代风味的城市图画,对岸是长长的河堤,巨伞如盖的大树,微风徐来,秀丽宜人。右边是雄壮的瑞州大桥。

江水如带,由南向东逝去。面对此景,使人不禁发出孔子一样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白天,浮桥上行人如织,水面上渔船帆影,来往穿行。夜晚,“锦江明珠”灯火通明,风味小吃热闹非凡。而一年四季,风景又迥然不同,令人乐而忘返.

高安大观楼前浮桥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杨吴乾贞二年(公元928年)取名永安桥,位于城隍庙前,13舫,比舟为梁,铁揽绳牵,随波升降。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增为14舫,元丰年间(1078—1086)增为15舫,又由15舫增至24舫,锦江浮桥位移大观楼前,咸淳年间(1272年)又移置城隍庙前,又过了4年,为抗元兵,仁济桥炸断,浮桥复位大观楼前。明正德九年(1514年)桥两边装上栏杆,浮桥两岸建起石码头,改名迎仙桥。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缮后改名锦江桥。

1939年为适应对日作战将浮桥焚毁,1946年修复,1949年7月国民党军溃逃时将浮桥斩断缆绳放流,1951年县人民政府修复通行,全长161.85米,共14厢40只浮船组成。此桥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现成了高安人较喜欢去的地方,春天人们在这里观龙舟赛,夏天人们在这里观景纳凉,秋天人们在这里赏桂看云,冬天人们在吹箫抒怀,一年四季,高安人的欢声笑语、天伦之乐都映在锦江那流入东海的清涛里,名曰坐浮桥。坐浮桥谈情爱,成了高安人心中的麦加圣地。

近千百年来,这座楼经过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维修,虽然风格各异,但一直屹立在锦江北岸,以她独有的风姿走进历代名人骚客的赞诗里。

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

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

明代出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

明代诗人亦有邹师鲁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

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

历史沿革

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的江西省高安市古郡城谯楼——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坐落在市城锦江北岸,今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谯楼始建年代久远失考,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

明朝万历中叶(1588—1604)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

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东风楼”,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大观楼”,一直沿袭至今。这座楼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冬(1946年)进行了简易修复,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00年3月,中共高安市委、高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工程于2003年元月竣工并正式向游人开放。现楼高21.99米,宽16米,长65米,上面雕刻的龙凤纹、松竹梅纹、花鸟草木等栩栩如生。重修后的大观楼不愧为高安市的标志性建筑物。

高安大观楼位于锦江北岸,市人民政府正前方。始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初为府城谯楼,明万历年中期,更名为锦水奇观楼,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修后,再次更名为大观楼。千百年来,大观楼经过多次的重建、维修、修复。

1983年5月,由高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点。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