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文学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

《地心游记》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科幻小说。该书于1864年10月25日正式出版。《地心游记》是作者长篇科幻小说集“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漫游”的其中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坚定果敢,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探险家黎登布洛克教授同他的侄儿阿克赛和向导汉恩斯按照前人的指引,在地底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艰辛跋涉,进行科学探险的故事。该书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中文名
地心游记
外文名
A 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
类型
科幻
作者
儒勒·凡尔纳
资源网址
https://book.qidian.com/info/1010701509
目录

内容简介

1863年5月24日,黎登布洛克(Lidenbrock,又译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启示:前人阿尔纳·萨科努塞姆(ArneSaknussemm)曾到地心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决定也作同样的旅行。他在1863年5月27日带了侄子阿克赛(Axel,又译阿克塞尔)以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由汉堡出发,到了冰岛又请一位向导汉斯(Hans)随行。他们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Sneffels,又译斯奈弗)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缺水、迷路、暴风雨等艰难险阻,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伦波利岛上的一个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书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下的种种奇观。

作品目录

第一章黎登布洛克叔父第十六章陷口里第三十一章木筏

第二章神秘的羊皮纸第十七章开始真正的旅程第三十二章航行第一天

第三章叔父也迷惑了第十八章海面下一万英尺第三十三章“这是什么?”

第四章我找到了钥匙第十九章“我们一定要实行配给了”第三十四章阿克赛岛

第五章叔父念羊皮纸第二十章节死胡同第三十五章风暴

第六章辩论第二十一章渴!第三十六章我们到哪儿去?

第七章准备第二十二章还是没有水第三十七章人头!

第八章出发第二十三章“汉恩斯,对!”第三十八章叔父的讲演

第九章在冰岛第二十四章海下第三十九章这是人吗?

第十章冰岛的一次晚餐第二十五章休息一天第四十章障碍

第十一章我们的向导——汉恩斯·布杰克第二十六章只剩我一个人第四十一章往下走!

第十二章去斯奈弗的路上第二十七章迷失!第四十二章我们的最后一餐

第十三章近山第二十八章声音第四十三章爆炸

第十四章无效的辩论第二十九章得救第四十四章我们在哪儿?

第十五章斯奈弗山顶第三十章地中海第四十五章结束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该书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但它的诞生是和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一方面,欧洲殖民者出于建立各自殖民地帝国的目的,掀起了一股探险狂热,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相继征服了尼罗河的源头、撒哈拉沙漠、非洲大陆、南北两极,地球上人迹未至之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考古学和地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地心游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创作历程

1863年9月,凡尔纳搬进了巴黎郊区奥特伊尔喷泉街19号的一幢体面的房子,这是他开始发迹的征兆。

凡尔纳在创作《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的同时,又开始探索另一个纯幻想领域,那就是深人地球的旅行。他的这个想法来源于他在1863年冬天结识的一个朋友——查理士,赛恩特·克莱尔·德维尔。

德维尔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到过许多火山去探险。他是一位性格暴烈、风风火火的人,是个十足的火山狂,别看他身材不高,身体又十分单薄,让人觉得他只是个硬朗而又文静的学者,但他一旦谈到火山,便忘却了自我,他眉飞色舞,滔?舀不绝,谁都会为他讲述的种种不同的火山喷发时的那种壮观的景色而着迷。德维尔还向他讲解了火山喷发的原理,多年来一直从事着火山的研究,去过各地的火山,对意大利的地质地貌情况了解甚多,因为这两个地区是世界上火山多发区。

根据与德维尔的交谈,凡尔纳构思出了一个到地心旅行的新故事。

在听德维尔讲述火山故事的同时,凡尔纳又在一本资料上读到了一篇文章,让他受益匪浅。他这本新小说的立论基点是美国步兵团的约翰·克里夫斯·西姆斯的颇为奇特的理论:地球实际上是空心的,并开口于极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与揣摩,另一部科幻小说在凡尔纳的笔下诞生了,他为这部小说起了一个很好听而又神秘的名字——《地心游记》。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凡尔纳是一个科学乐观主义者,在《地心游记》里,可以看到主人公对科学事业的一种狂热,对科学理想主义的热情,书中不乏意味深远的箴言。例如主人公并不盲目信仰一些教条,他认为“科学本身包含着错误,不过这些错误并不是坏事,因为它会慢慢引向真理。”凡尔纳对科学采取一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歌颂一种忘我的进取精神,他的小说体现一种“战天地而败鬼神”的英雄气概。

艺术特色

凡尔纳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人们称凡尔纳是“奇异幻想的巨匠”,这实在是毫不过誉。本来,地底下除了石头还是石头,一片漆黑寂静,似乎没什么可写。凡尔纳却展开他丰富的想象力,将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写得那么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在作者笔下,读者领略到一个又一个恢宏而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地底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与远古海兽令人心惊胆战的搏斗,在地下森林中上古猿人放牧一群乳齿象,海上的狂风暴雨,耀眼的电闪雷鸣,摄人心魄的岩浆崩裂……这一切,无不紧紧扣住了渎者心弦,引人入胜。总之,在凡尔纳笔下,一次显得枯燥乏味的旅行,却被他插上想象的翅膀,显得奇幻瑰丽。这些建立在严格科学基础上的幻想,为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开辟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凡尔纳的幻想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乱瞎想,更不是凭空臆造,而足具有坚实科学基础的。作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在地理、地质、航海、牛物、气象、物理、化学、考占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巧妙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中,使之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义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在向读者描述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动、饶有趣味的情节的同时,又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另外,作者对当时政治、经济都有深刻了解,书中也不乏写实的描绘。

《地心游记》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性格。在小说里,凡尔纳出色地刻画出一个具有科学和民主精神的人物形象:黎登布洛克教授,他坚定果敢,意志坚强,沉着冷静。无论遇到什么危险,他都百折不挠,在干渴的危险境地里,在骇人的暴风雨中,在急流怒涛上,在山穷水尽找不到归路时……他总是从容不迫、处变不惊,因此总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科学家坚韧不拔的信念和为科学在所不辞的献身精神。

作者的语言和作品的人物语言都相当优美,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科学的语言,是文学与科学的浑然天成的结合。例如在第三十二章《航行第一天》中,作者借助阿克赛的梦幻,向人们讲述了深奥而复杂的地球发展史,读来娓娓动人。又他在描写地球之初时,写道:“在这个星云的中心,我穿过了星际空间,我的身体一直在分化开来,最后成为一粒轻得不可测量的原子,穿过这个火光熊熊的地球的巨大轨道之间的无限空间!”这是多么奇幻的梦境,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神游了宇宙,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

作品影响

1864年,儒勒·凡尔纳发表了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这部小说一出版,立刻风靡世界,享誉全球。《地心游记》因其科学的幻想性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受到了各国读者的好评。凡尔纳也因为这部经典名著而被评价为科幻小说这种新文学形式的重要奠基者,开创了科幻小说中“硬科幻”一派,被誉为“科学幻想之父”。

1906年,鲁迅先生将这部科幻小说译介入中国,对中国尚处于混沌状态的科幻小说萌芽起了催化作用。

出版信息

《地心游记》有多种中译本。早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曾翻译过该部作品,译名叫《地底旅行》。195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曾出一套《凡尔纳选集》,其中《地心游记》由杨宪益、闻时清翻译。1997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凡尔纳科幻探险小说全集》,《地心游记》为该套书的第一册,由张容、罗顺江、李元华翻译。

作者简介

儒勒·凡尔纳(JulesGabriel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

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气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环游地球》等。

1905年3月24日,凡尔纳于亚眠逝世。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