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遗产项目编号
Ⅲ-4
申报地区
河北省
申报地区
辽宁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重庆市
四川省
河北省
辽宁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重庆市
四川省
目录

相关项目

1、龙舞(易县摆字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易县

(3)保护单位:易县文化馆

2、龙舞(曲周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曲周县

(3)保护单位:曲周县文化馆

3、龙舞(金州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

(3)保护单位:大连金普新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

4、龙舞(舞草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松江区

(3)保护单位: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松江区叶榭镇文化体育服务所)

5、龙舞(浦东绕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

(3)保护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

6、龙舞(骆山大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溧水区

(3)保护单位:南京市溧水区文化馆

7、龙舞(直溪巨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金坛市

(3)保护单位: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

8、龙舞(浦江板凳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3)保护单位:浦江县文化馆

9、龙舞(长兴百叶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3)保护单位:长兴县文化馆

10、龙舞(奉化布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奉化市

(3)保护单位:宁波市奉化区文化馆

11、龙舞(兰溪断头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兰溪市

(3)保护单位:兰溪市畲乡风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12、龙舞(碇步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泰顺县

(3)保护单位: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3、龙舞(开化香火草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开化县

(3)保护单位:开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4、龙舞(坎门花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玉环县

(3)保护单位:玉环市坎门花龙活动中心

15、龙舞(鳌江划大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平阳县

(3)保护单位:平阳县鳌江大龙文化研究会

16、龙舞(手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绩溪县

(3)保护单位:绩溪县文化馆

17、龙舞(大田板灯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大田县

(3)保护单位:福建省大田县文化馆

18、龙舞(龙灯扛阁),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临沂市

(3)保护单位:临沂市河东区文化馆

19、龙舞(火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南省孟州市

(3)保护单位:孟州市文化馆(孟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龙舞(高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3)保护单位:武汉市汉阳区文化馆

21、龙舞(三节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云梦县

(3)保护单位:云梦县文化馆

22、龙舞(地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来凤县

(3)保护单位:来凤县文化馆

23、龙舞(潜江草把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潜江市

(3)保护单位:潜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4、龙舞(汝城香火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汝城县

(3)保护单位:汝城县文化馆

25、龙舞(九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平江县

(3)保护单位:平江县文化馆

26、龙舞(芷江孽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芷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

27、龙舞(城步吊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城步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28、龙舞(湛江人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3)保护单位:湛江人龙舞艺术团

29、龙舞(汕尾滚地金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尾市

(3)保护单位:陆丰市文化馆

30、龙舞(埔寨火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丰顺县

(3)保护单位:丰顺县文化馆

31、龙舞(人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佛山市

(3)保护单位: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文化站

32、龙舞(荷塘纱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3)保护单位: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文体服务中心

33、龙舞(乔林烟花火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揭阳市

(3)保护单位:揭阳市磐东乔林公益协会

34、龙舞(醉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中山市

(3)保护单位:中山市西区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档案馆)

35、龙舞(香火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南雄市

(3)保护单位:南雄市文化馆

36、龙舞(六坊云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中山市

(3)保护单位:中山市古镇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档案馆)

37、龙舞(铜梁龙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3)保护单位:重庆市铜梁区文化馆(重庆市铜梁区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铜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

38、龙舞(泸州雨坛彩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县

(3)保护单位:泸县文化馆(泸县美术馆)

39、龙舞(黄龙溪火龙灯舞),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双流县

(3)保护单位:双流县文化馆

40、龙舞(安仁板凳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达州市

41、龙舞(板板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

42、龙舞(王贵武龙灯),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

43、龙舞(徽州板凳龙),编号:Ⅲ-4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

基本介绍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在全国各地和各民族间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舞蹈特色

龙形道具

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民族的象征。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Ⅲ-4。流传较为广泛的有:

1.龙灯

又称火龙、金龙。用竹篾和绸布扎成龙头、龙身(3~10节)和龙尾,彩绘龙鳞,每节龙身中都装有烛灯。起舞时,一人手持彩灯(象征宝珠)在前领舞,其他多人持龙头、龙身和龙尾下的木柄随舞,表演“二龙戏珠”、“金龙蟠玉柱”等。龙灯多在节庆之夜舞弄,以锣鼓、唢呐伴奏,同时施放烟花爆竹,蔚为壮观热闹。

2.草龙

南方农民在夏历五、六月间,用柳条、青藤、稻草等扎成龙形。龙身上插满香火,傍晚以后在田间场院舞弄,看起来星火点点、香烟缭绕。过去多在闹虫灾或干旱时的祭祀活动中舞弄,有驱虫、祈雨之意。此外还有些龙身不相连结的龙舞,如流行于浙江一带的百叶龙,是由几十盏甚至上百盏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穿插串连而成,大荷花灯作龙头,蝴蝶灯当龙尾,来回穿梭游走。而江苏流行一种段龙,龙头、龙身和龙尾都由红绸扎成,轻盈优美,多由妇女舞弄,鱼贯走出许多队形,犹如一条彩虹在空中蜿蜒。龙舞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流行最广的民间舞蹈,世界上华人聚居区也以龙舞来表现社区传统文化。

根据龙形道具的扎制材料的不同,分为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等;北方龙舞的制作一般高大粗重,风格古朴刚劲;南方龙舞则精巧细致,活泼敏捷。龙舞从色彩上可分为黄、白、青、红、黑等,以黄龙最为尊贵。龙舞的构图和动作一般具有“圆曲”、“翻滚”、“绞缠”、“穿插”、“窜跃”等特征。

表演形式

龙舞的表演场地是城镇广场,社区,区域较大的地方。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为:“请龙”、“出龙”、“舞龙”和“送龙”。民间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耍小龙,青壮年舞大龙”的说法。舞龙人数少则一人舞双龙,多则百人舞一大龙。

服饰

龙舞表演多以男性演员为主,演员的服饰是圆领白色紧身衣,上衣扣子为褐色,形状似云朵状。扣子两边有龙状花纹,袖口处有如龙身鳞片花样,腰间扎有红色或绿色绸带。头裹白色羊肚毛巾,下身穿浅黄色紧腿裤,脚蹬云头布鞋,妆容多以薄粉敷面。

音乐

龙舞在运动过程中离不开鼓点乐器的搭配,音乐在舞龙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演奏风格具有民族传统性。其旋律、节奏与火龙舞的动作、造型画面和谐一致,主要以打击乐的伴奏形式为主。在鼓点的衬托下,使龙舞表现生机勃勃。伴奏乐器多以锣、鼓、镲等打击乐为主,乐队鼓点无固定模式,以舞者舞龙情绪调整节奏快慢变化,属于即兴演奏。鼓点音乐使火龙舞表演显得活灵活现,振奋人心。火龙舞表演时,乐队由四到六人组成,每个人的职能不同,其中鼓主要敲击主要节奏,锣主要敲击重音,镲是每拍子敲击一次,音乐在基本鼓点与曲谱下反复,直到与动作完成为止。

基本动作

龙舞中的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是龙的主体。在制作这种表演的龙时,用竹篾或者铁丝为架子,外面抹上纸或者是布,龙身的节与节之间,用布缝成筒状连接,然后彩绘其形。龙身、龙头、龙尾制成后,在龙身的每节中部插置蜡梗,下部安置木柄,供表演的人用手抓握。

龙舞在开始表演时,由许多人每人各举一节木柄,左右挥舞,使龙体在空中悠悠蠕动。一般是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两手相距四十厘米。舞龙表演者在舞蹈过程中,可以随时调动双手之间的距离。双手执杆运动路线以绕八字为主。除此以外,舞蹈过程中常有倒把动作,主要包括上倒把和下倒把。指挥演员的执杆方法与舞龙。夜晚舞龙时,要点燃龙体内的蜡烛,辅以彩灯、莲花灯等各式花灯,同时施放烟火、爆竹,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观众,使龙舞呈现出不同凡响的风彩来。

火龙舞的基本步法主要是跑碎步,随着音乐的高潮以及舞龙的幅度控制步伐。由于龙舞是由多人组成的队伍,因此要配合默契,步伐统一。火龙舞运动量很大,不同的动作大部分都是在跑碎步中完成的。

传承价值与现状

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是在提炼中国戏曲舞蹈和武术的基础上,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并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发展演变而成的中国舞蹈艺术的典菹,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结晶。从它的基本动律、舞姿形态及运动轨迹来看,其体势,总呈现为一种回旋状态,回旋状态即“圆”一—“转”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中国古典舞动律形态与身法最显著的特点,故中国古典舞被称为“划圆的艺术”。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中国古典舞始终与“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万变不离其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拧、倾、圆、曲"为核心的动律形态。

而在“龙舞”表演中,以单龙为例,龙舞开始时总是先绕场一两周一—圆场,勾画出一个圆形无极图,然后开始耍龙,舞龙队伍的成员将龙头、龙身、龙尾依次先后从上而下划8字,形成整个龙体的S形游动,《百戏竹枝词·龙灯斗》诗题解说:其龙灯”以竹蔑为之,外覆以纱,婉蜓之势亦复可观。“龙舞的运动形态非常明显地呈现为一种循环变化、婉蜓曲折的形态,它的形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回”。除此之外,在中国古典舞袖舞中,身袖不可分,水袖借助身休的"拧、倾、圆、曲”和住复回旋如龙的动势,才能有“长袖以隧回",故中国古典舞袖舞的“身袖合一“体现着龙舞"回”之意象的形式美。

文化价值

“龙舞”作为“龙文化”艺术的代表.是在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中华民族、中国文化、华夏精神的象征。“龙舞”是以一种崇高的美和神奇的美传达行人们内心的愿望和希冀,表现着人们对龙图腾、对生命、对宇宙的崇拜,龙文化既体现了“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华夏人民继承与发扬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舞龙是对龙的一种形象化和具体化,其表现形式受它所要表达对象的限制,因而,舞龙表演形式是随着龙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如今呈现所的“龙”,是最完美的中国现代龙的形象,与古代龙有着巨大差异。“龙”的外部形态由春秋前的匍匐爬状、结构粗糙、蛇身兽头到战国以后的刚健有力、结构复杂,再到宋代以后的蜿蜒多姿,通体华美;其气势上从春秋前的粗野与狂放、暴力与恐怖到战国以后的不可一世的蓬勃之势,再发展到宋以后其保留不可一世的豪气,退却了原本的刚猛。通过劳动人民的聪智才慧,“龙”的外形与神韵不断发展与丰富,创造出了一条活灵活现,气势蓬勃的“龙”。

主要流派的价值与现状

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有群众参与性。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湛江人龙舞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处于衰落状态,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有必要对它进行尽快抢救和整理。

浦江板凳龙保留了中国尤其是浙中和江南沿海一带“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融汇了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民间形态,传承了群众体育和广场舞蹈的艺术形式,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浦江和浙中及江南沿海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时代变迁所造成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降临在浦江板凳龙身上,使它的传承陷入窘境,亟待抢救与保护。

长兴百叶龙作为中国汉民族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时代的变迁给长兴百叶龙的有序传承带来了影响,使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面临生存危机。为保护、传承百叶龙艺术,长兴地方政府未雨绸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个保护地方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奉化布龙的文化价值较突出,且民间流布的生态环境面临潜在的危机,故地方政府已将它率先列入保护范畴。1990年,奉化布龙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1996年,奉化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奉化布龙被浙江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泸州雨坛彩龙的龙头造型独特,主要依据泸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的龙头设计,额高,嘴短,双目突出可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既威武有神,又憨愚可亲。龙身用竹篾扎制成骨架,分组分节,可长可短。整个龙身用竹篾扎成圈,相互串联,套上龙衣后灵活多变。龙尾也区别于一般的火炬尾、蛇形尾,呈鲢鱼状,极富情趣。时下,雨坛彩龙同样面临新时代的挑战,急需建立保护和传承机制。

传承保护措施

1.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面对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在龙舞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过程中,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这一角色是不容质疑的。政府方面需要用锐利的眼光深入挖掘龙舞这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做好龙舞的保护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专业的龙舞表演和比赛队伍,将舞龙工作升级为职业化,以舞龙为生。应该注意并处理好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两方面的关系,避免龙经济吞食龙文化的悲剧发生。

2.提高民众参与的积极性、融入社区活动

龙舞是发源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发展龙舞也理应充分结合民间特色,充分与大众生活相结合;也理应注重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以扩大其民间影响力。

3.推动火龙灯舞走入校园

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代青少年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将“龙舞”推广进入当地学校,通过组建校园表演队的方式,参与校内外各种文化节日活动,借鉴以学校为主体,以古镇为中心,辐射四周地域为方向的重要载体,扩大龙文化影响力。

4.做好关于火龙灯舞文化的宣传和对外交流工作

作为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一的龙舞,要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加强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民间活动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不同文化的精髓,促进文化的交融与渲染同时也要扩大火龙灯舞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吸引力。深入挖掘龙舞的民间艺术文化特色,并利用现代化的舞台艺术包装手段,让民间艺术充分走上现代舞台,走进民众的生活。

主要流派

铜梁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重庆市

铜梁龙舞系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县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它兴起于明,鼎盛于清,在当代重放异彩,饮誉全球。

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

湛江人龙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湛江市

广东省东海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素有“东方一绝”的美称。表演时,几十至数百名青壮年和少年均穿短裤,以人体相接,组成一条“长龙”。在锣鼓震天、号角齐鸣中,“长龙”龙头高昂,龙身翻腾,龙尾劲摆,一如蛟龙出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显现出独特的海岛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是东海岛乃至雷州半岛经久不衰的民间风俗和大型广场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中秋佳节和一些重大喜庆节日,东山圩村必连舞几个晚上“人龙”,东西两街户户张灯结彩,家家倾巢而出,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据艺人传说,人龙舞大约始于明末,被清军打败的明军撤退到雷州半岛和东海岛,适逢中秋,地方百姓为鼓舞明军士气,编排了这个舞蹈。此后人龙舞便在这里流传开来,至清乾嘉时达于鼎盛。人龙舞是东海岛特殊社会历史因素与地域自然条件的产物,它将古海岛群众娱龙、敬龙、祭海、尊祖、奉神等多种风俗融入“人龙”之中,形成了自创一体、独具一格的龙舞表演形式和“人龙”精神。湛江人龙舞有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独具特色的表演程式,表演者练就了快速托人上肩的稳健动作和步法,队形流畅多变,动作一气呵成,远望动感十足,近观粗犷雄壮,成为中华龙文化延伸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汕尾滚地金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汕尾市

根据广东省汕尾市南溪村老人黄天枢藏书中的记载和部分知情者的叙述,“滚地金龙”始创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黄氏光昭公一支从福建漳州移居广东陆丰南溪村,带来《滚地金龙演史传》的传本。黄氏南溪“滚地金龙”繁衍了十七代。后来由该村的金龙艺师、传统武术师传到陆丰潭西镇深沟村,大安镇的安博、下安联、顶潭、安塘村,西南镇的两军、下村,陆丰城东镇的上神山村等地。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

1996年,南溪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滚地金龙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并在国家和省级地区的重大活动中多次获奖。

浦江板凳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华市北部。据浦江白马镇夏张村张姓族谱载,自唐朝始,“龙腾灯舞闹元宵”便成了浦江民间的习俗,浦江县志中称之为“灯节”。浦江板凳龙盛行于浦江县乡村,广泛流传于江南沿海各地。综观浦江板凳龙的传承发展,唐代为其孕育期,宋、元为其成熟期,明、清为其鼎盛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为其弘扬传承期。

从构造上看,浦江板凳龙由龙头、龙身(子灯)、龙尾三部分组成,俗称长灯。根据龙头造型,可分仰天龙、俯地龙、大虾龙等类别。因凳板(龙身)上的设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灯、酒坛灯、字灯等十一种不同的形态。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兴灯,以麦饼团、剪刀箍、甩尾巴为主要表演阵式。

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浦江板凳龙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其参加人数之多、活动场地之大,在同类形式中实属罕见。

长兴百叶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长兴县

长兴百叶龙发源并流传于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一带,至21世纪10年代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

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

百叶龙舞蹈表演时,荷花在瞬间突变成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将中国传统的舞龙转化成龙舞,通过湖水荡漾、荷叶摆动、荷花盛开、彩蝶扑飞、荷花变龙、蛟龙嬉戏、龙变荷花等动作和情节,完成一个完整的舞蹈过程,展出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

1957年,百叶龙荣获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特等奖,由周恩来总理推荐参加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演出,荣获金奖,2000年又获“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

奉化布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奉化市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奉化布龙传统套路多达四十余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其中有的已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龙舞所移植。

泸州雨坛彩龙

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泸县

四川泸州雨坛彩龙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龙舞表演艺术被誉为“东方活龙”。清光绪十八年左右,当地艺人将原有的“草把龙”改成彩龙,到1919年,出现了第一条雨坛彩龙。自此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当地百姓都要舞彩龙。

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人龙合一”。表演时舞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随眼动,眼随心动”。在川剧打击乐的伴奏下,龙与“宝”交织缠绵,紧紧呼应,在龙舞中对龙的个性特征、生活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雨坛彩龙按连绵不断的太极图案行进表演,套路变幻莫测,表演活泼灵动,变化多端,或脱衣,或翻滚,或叹气,或擦痒,极显龙之性情。在此过程中,舞者与龙的情感融为一体。

在漫长的表演实践中,雨坛彩龙的传人们不断更新、丰富表演内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经典的动作造型,如龙出洞、龙抢宝、龙脱衣、龙背剑、龙叹气、龙砌塔、龙抱柱、黄龙滚、倒挂金钩、太子骑龙等,最大限度地展示了人们对龙的想象。以艺人罗银坤等罗氏兄弟为代表,构成了雨坛彩龙的传承人系统。在当代,这个传人系统大大拓展,不仅有一批青年人加入,而且重庆、铜梁、成都等地还派人来学艺,雨坛彩龙的流布区域由此得到了扩展。

河上板龙舞

河上板龙舞是民间舞蹈形式,是龙舞的一种,舞蹈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它集中展现了萧山民间工艺的精华,是萧山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从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开始,至2009年已有850余年历史。

旦场人龙舞

电白旦场镇旦场村人龙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据村里老人说,旦场村的人龙是这样形成的:当时村人在池塘中游泳,觉得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举行“战斗”。战斗的规则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人站在水中,将小孩托在肩上,让小孩对打,前面的小孩被打到水中之后,后面的小孩迅速补上,继续战斗,直到有一队小孩被完全打倒为止。后来人们忽然想到现在这种形式的人龙:大人抬着仰卧的小孩,一个接一个,组成龙身,前面一个小孩坐立大人肩上宛如龙头,这便是人龙。在重大节日,村民便自发组织成人龙进行表演。人龙历经200多年演变与改进,在动作、节奏、斗龙技巧等方面日益完善。如今,旦场村年年“人龙”飞舞,锣鼓喧天,万众欢呼,给全村人带来了欢乐与喜庆,使全村呈现出一派繁荣与祥和的景象。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