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美食 干巴菌

干巴菌

干巴菌又名松毛菌,外形酷似干枯的树干,食用时香味浓郁,回味悠长,是十大最贵蘑菇之一。干巴菌主要生长在滇中高原等海拔1000米以上的松林中,无法人工种植,每年只能采到数吨,在云南野生菌中,价格高居榜首。干巴菌因菌体有一股腌牛肉干(云南干巴)般的浓郁味道而得名,味美可口、肉质干脆、独具异香,且营养丰富。干巴菌含有大量抗氧化成分能阻止人体内的氧化反应,常食用人体衰老的速度会明显减慢。
中文学名
干巴菌
拉丁学名
Thelephora ganbajun Zang
别称
松毛菌、牛牙齿菌
真菌界
担子菌门
伞菌纲
革菌目
革菌科
革菌属
干巴革菌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
目录

基本介绍

干巴菌(ThelephoraganbajunZang)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革菌目(Thelephorales)、革菌科(Thelephoraceae)、革菌属(Thelephora)的一类食用真菌,又名干巴革菌、对花菌。

干巴菌味美可口、独具异香且营养丰富,与竹荪、冬虫夏草、鸡枞菌、松茸等同属于云南珍贵的野生食用菌。

子实体一年生,丛生,珊瑚状,分枝叶片扇形,新鲜时轻革质。夏秋季生于松林中地下,肉质干脆,具酷似腌牛肉干的浓郁香味,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800m的松林下,与云南松等松属植物形成菌根。

分布区域

干巴菌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主产地为云南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其次为云南思茅、丽江、保山、大理,此外在贵州西部及四川南部的局部地区有少量分布,其分布区在北纬22°~27°,东经99°~106°,海拔800~2200m,集中在1000~2200m的松林中。

形态特征

干巴菌具有革菌科的典型特征,全菌干燥革质,从基部分出扇状或莲座状瓣片,子实层既不成孔状,也不呈褶片状,而是表面光辫或具疣状突起。

生长环境

干巴菌在每年的6-10月发生,空气相对湿度75%~80%,光照强度为1.6×103~8×104lx,分布区内年降雨量为800~1100mm,林间温度为19.5~25℃,地温在19.5~23.5℃;其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子实体形成温度在14~24℃。

干巴菌一般生长在山原红壤,少量为黄沙壤,母岩常为紫色沙岩或玄武岩的土壤中,土壤中性偏酸,pH在4.5~5.5,富含钙和铁,其中钾含量要求高,土壤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几乎无腐殖质层或仅有少量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层也很少,土层厚度都为1m以下的薄层、中层土。

干巴菌主要生长在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思茅松(P.kesiyavar.langbianensis)、滇油杉(Keteleeriaevelyniana)及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组成的单一林下,或由它们与壳斗科(Fag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等组成的混交林下,其中以云南松林最为见,其次是思茅松林,而滇油杉林及杉木林则相对较少。

它与松属植物(如云南松和思茅松等)有外生菌根关系。干巴菌经常发生在幼龄至中龄级松树下,大树下很少出现,北方齐齐哈尔也有林地生长,大多数农村人拿来喂猪。

价值功效

经济价值

品质好的干巴菌价格可达到1000元/kg,在7-9月的盛产期其价格一般为猪肉的10~30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

食用价值

在野生食用菌中,干巴菌是最具独特风味的一种,其菌香浓郁,嚼味鲜甜,滋嫩,回味醇香悠长。干巴菌内含粗蛋白19.2%,粗脂肪7.9%,灰份16.1%,总糖15.8%,同时还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多种氨基酸。

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

干巴菌尚未实现人工养殖,市面上销售的干巴菌均为野生资源。该菌人工栽培困难的原因一是生长环境较为复杂,子实体中常常夹杂着大量杂菌和其他杂质,很难获得纯菌种,分离过程中污染严重;二是干巴菌菌根营养方式复杂,脱离宿主植物不能独立生存。因此,实现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还需要大量的实践与研究。

人工促繁与保育

干巴菌的人工栽培至今尚未获得成功,市场的供应完全依赖于采集野生资源,简单索取、无序利用的状态,使野生干巴菌的自然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产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开展了野生干巴菌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的研究。

野生干巴菌的人工促繁与保育首先是要采取封山育菌措施。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半阳坡、覆盖物厚度为2cm~4cm、林分郁闭度为0.6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野生干巴菌的生长发育,获得的产量最高。

覆盖物厚度不够,可用松针增加;过厚则人工去除。林分郁闭度过大时,通过修枝来调整,但林分郁闭度不够时,调节的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野生干巴菌单位面积内的菌塘密度较低。

同一菌塘的野生干巴菌,传统的自然生长和采收方式每年仅采收3次,在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基础上,再施用清沼液,并采用割出的采收方式,每年可采收野生干巴菌达6次,年平均产量达到20.3kg/亩,年平均产值可达到3248元/亩。比仅采取封山育菌措施的产量和产值分别又增长了4倍多,效益非常显著。

通过采取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增加野生干巴菌的产量,不仅大大提高了林地的经营效益,而且对森林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是山区通过发展生态型产业,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收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走入良性循环的典型路子,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大力推广。

研究现状

干巴菌仅在滇中及邻近地区有食用习惯,国内外对干巴菌类高经济价值真菌研究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分类、菌种分离、营养成分测定、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有关遗传多样性、人工栽培、原生境促繁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