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伊普尔战役

伊普尔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1915年和1917年在比利时西部伊普尔地区进行的三次战役。第一次伊普尔战役结束,德军伤亡13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余万人。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向伊普尔突出部的英法联军阵地连续施放6000罐18万公斤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的战役。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发生在1917年3月俄国爆发革命后,英法联军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
目录

第一次伊普尔战役

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战役结束后,德军计划攻占英军据守的伊普尔突出部,为占领沿海港口开辟通路。20~25日,德第4集团军的4个新编预备军向英第1、第4军发起正面突击,在个别地段取得突破。英军伤亡惨重,固守待援。25日,法第9军增援英军左翼。30日伊泽尔河战役结束后,冯·法贝克将军率德军突击集团(7个半步兵师、2个骑兵师)在韦尔菲克至德勒蒙地带展开,向伊普尔东南的英军阵地发起猛攻,突破英军第一道防线。英军在法军支援下,重新建立5公里宽的防御正面。11月3~9日,协约国军队在伊普尔南北两侧发起反攻,双方互有胜负。11~12日,亚历山大·林辛根将军指挥德军突击集团两个军进攻伊普尔东面和北面,法贝克突击集团继续从东南面进攻。德皇亲自指挥普鲁士近卫军参战,但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20日,战役结束。德军伤亡13万人,协约国军队损失10余万人。从此,西线从瑞士边境至加来海峡形成一条绵亘的战线,进入阵地战阶段。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

德军的战役目的是试验其秘密武器——氯气,并掩护部队向东线调动。1915年4月22日,德第4集团军向伊普尔突出部的英第5军、法第20军阵地连续施放6000罐18万公斤氯气。这是战争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毒气,造成英法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正面10公里、纵深7公里的地带无人防守。德第26军冲向缺口,迅速占领朗厄马克和皮尔克姆,并向伊普尔—科米讷运河推进。但由于没有预备队,未能扩张战果。英法援军迅速堵住缺口,战线趋于稳定。24日,德军实施第二次毒气攻击,未达目的。4月26日~5月12日,德第26、第27军付出巨大伤亡扩大某些突破口,迫使英军撤至伊普尔城郊,但未取得重大突破。5月25日,战役结束。此役,英军损失6万人,法军损失1万人,德军伤亡3.5万人。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毒气的战役,在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皇部队对加拿大第十六苏格兰营发动了一次毒气袭击,造成大量伤亡。

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期间,《在佛兰德斯战场》被加拿大人约翰·麦克雷创作,很快就广为流传,成为描绘一战的经典诗作。

第三次伊普尔战役

1917年3月俄国爆发革命后,英法联军担心德国乘机向西线调兵,决定在伊普尔地区先发制人。7月22至23日,英军集中3300多门火炮做猛烈炮火轰击准备,并施放毒气。7月31日,联军向当面德军发起全面进攻。英第5集团军担任主攻;法第1集团军和英第2集团军担任助攻。当日,联军以沉重代价突破德军第一道阵地。8月16日,联军发起第二次进攻,攻占朗厄马克,但在主攻方向上进攻受阻。德第4集团军组织"弹性防御",在前沿阵地构筑一系列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碉堡群,配备部分兵力阻击敌人,主力部署在纵深相机反击,迫使联军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重大代价。德军的新战术和恶劣气候再次迟滞了联军的进攻。9月20日至10月3日,联军改由英第2集团军担任主攻,梅西讷山脊战役后先后攻占梅嫩路山脊、波利贡森林和布鲁兹埃恩德等地。德军向联军新阵地发动11次反击,均被联军炮火击退。交战中,英法空军掌握制空权,炮兵也发挥了威力。10月26日至11月6日,联军又发起两次进攻,攻占帕尚达埃尔村,向前推进8公里,但没有实现摧毁德军潜艇基地的目标。此役,英军伤亡30万人,法军伤亡8000多人;德军损失约27万人。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