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百梁桥

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朱用榓父子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在本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较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
所在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所在地址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
目录

基本介绍

百梁桥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925年的历史,横跨鄞江之上,是浙江省仅有的较长石礅木梁古廊桥,气势宏伟,结构完整,历史悠久,是研究古代桥梁的难得实例。被称为“浙东第一廊桥”。该桥全长77.4米,宽6.18米,六墩七孔,桥上建有瓦屋桥廊。因桥梁有124根大杉木架设而成,故曰“百梁桥”。

地理位置

乍见百梁廊桥,无不为这座保护完好气势磅礴的古桥而激动,廊桥似一条黑色巨龙,横亘在宽达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县洞桥乡百梁村和蕙江村。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功能价值

由于鄞江水流湍急,奔腾不息,这座浮桥经常被洪水冲毁。公元1078年,在当地人朱文伟父子的主持下,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明代诗人沈明臣在此写下了“青天回首归何处,落日千峰兴不孤”的诗句。

建造百梁桥有两大难题,一是跨度大,二是水流急。百梁桥下的水,一方来自于海,另一方来自于湖,两水交会,常年澎湃激荡。因此百梁桥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都制成了尖头船形,即为分水尖,有效抵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70年后的南宋绍兴十四年,百梁廊桥被金兵毁坏。一年后,村民们重建家园,朱氏后裔朱世弥兄弟和村民按原样重建了百梁廊桥。后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百梁桥又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再经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这座建在有潮汛的大江之上的古桥梁,能历经千年而不毁,同百梁村和蕙江村村民世代守护有很大关系。百梁桥的多次重修,都有众多百梁村和蕙江村人踊跃集资,桥南立着的石碑忠实记录了这一切。

建设沿革

鄞江,古称小溪江或兰江,起自“四明锁钥”的鄞江镇,经过百梁廊桥与奉化江会合后流向三江口。从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长达421年的历史中,鄞江镇曾是古明州县的县治,管辖慈溪、鄞县、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县。

唐代

唐代神龙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梁”,这座活动的浮桥成为古代县与浙南联结的重要通道,船桥北堍的圣寿寺则成为往来行旅的歇宿场所,至今圣寿寺内的唐代会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胜陀罗尼经幢,还保存在宁波市天一阁,一节经幢顶部的石刻佛像保存在村内。

宋代

但这座“浮梁”在250年之中经常被洪水冲毁。熙宁中期(1063年前后),朱文伟(朱家太公)独家出资动工兴建,但桥未建成,朱家太公去世,接着由其子朱用谧历数年,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建造了一座长达百米,宽7米,高达10米的6墩7孔木梁桥,由于其中6个桥洞中每洞铺架直径50厘米大木14根为梁,中间桥洞用16根木梁,合成百梁,故桥名称“百梁桥”。桥面用厚栗木板铺成,桥上建瓦顶廊屋27间,廊屋之顶用132根廊柱承托,左右二厢数十条长凳可供旅人歇息,桥廊中间是行人和人力车的通道,在桥上可西眺四明群峰,东望江河阡陌。百梁廊桥由于廓屋保护了木梁,巨大的石砌桥墩两头制成了尖头船形,因而有效地抗御了上百次的洪水江潮袭击。南宋建炎初(1127年),金兵入侵,桥北毁于兵火,时隔十八年,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仍由朱文伟之孙朱世则重建,从此朱氏祖孙三代建桥和重建了两次。后又在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5年)和明代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两次重建。清代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多次修护,百梁廊桥始终肩负着接送南北往来旅人的使命。

近代

进入本世纪以后,由于鄞江下游元贞桥架通,百梁廊桥昔年的“鄞奉通途”,显然失去重要地位,她几近无人问津,除了桥边的村民外,几乎被人们忘却了。

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这座浙东较大的廊桥被列为文物保护,成为研究古代桥梁科技和开发旅游的热点,经过多次修护的百梁廊桥又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现长77米,宽8米,桥下木梁为124根,但仍名“百梁”,有人与市区的七塔寺编了一副趣联:“七塔寺,七座塔,塔塔朝天天朝塔;百梁桥,百根梁,梁梁映水水映梁”。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