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玉组佩

玉组佩全套共由53块玉组成,通长53.6厘米,皆为白玉质地。最上面一块是镂雕骑凤的寿星,其下是五行,每行四组,分别有雕玉叶、“卍”字、“寿”字、双鱼、麒麟、凤鸟、仙桃、双柿、宝盖及四仙人等,皆挂缀于铜镀金双龙首横梁上,此套玉组佩,可挂于胸腹部,走起路来略一摆动,上面的32片玉叶与其他二十几件玉饰便会互相撞击,因而发出十分美妙动听的声响。
目录

组佩又名“杂佩”、“佩玉”,专指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此佩玉现今所知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达到极盛,汉代逐渐消亡。其后南北朝、唐,元等朝代虽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玉组佩以镂雕绶带纹长方形玉饰系鎏金银链下挂5件玉坠而成,玉坠分别为摩羯、双鱼、双凤、双龙、鱼衔莲枝佩。龙、凤、鱼等吉祥题材的运用以及雕琢刻划中所表现出的写实风格,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显示出辽地诸族文化的交流及玉器制作的发展水平。

来历

春秋、战国组佩,一般由璜、环、珑、琥、觿、珠等组成。人们佩戴成组佩玉,不只是出于纯粹的饰目的,更是由于玉具有坚硬、润泽、纯净,美观等属性,因此被当时士人看成是人的完美品德的象征。组佩通常用玉环(璧),玉璜作主体,以珑、琥、觿为悬饰。

从考古发掘所得几套组佩的复原图中可知,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组佩中最具特色的。龙形佩为片状,多数镂刻成“s”形身躯,腹部上拱,中间有孔用于悬挂在组佩正中。头部有孔的身形较长,有的作钩形,应是悬挂在侧翼的饰件。龙的身形雕刻得健劲有力,除春秋早期部分平素外,常见的玉龙首、爪、尾刻琢精细,身上饰图案纹饰。春秋早中期以蟠螭纹、蟠虺纹为主,战国时则普遍施谷纹、涡纹、勾云纹等,或者几种纹饰交织装饰,变化丰富。龙首爪用隐起法雕刻,视之如同浅浮雕。龙形象狰狞,表情夸张,形式各异。除龙形佩外,还常见有虎形佩、鸟形佩和冲牙等。这些玉件的特点与龙形佩基本相同。

西汉初年,战国风格的组佩曾流行过一段时间,串联形式趋于简化,西汉中后期组佩基本消失。南北朝、唐、元墓葬中曾发现过当时新形式的成组玉佩,但玉件的造型风格、组佩的串联形式与战国已完全不同。玉件除少数刻阴线花鸟流云纹外,多为光素,与同时其他种类玉器相比,显得较粗糙。宋至清代,关于战国组佩的确切形式,已不为世人所知。

出土文物信息

玉组佩(M92:83)

最大的璜长8.5厘米

1994年晋侯墓地92号墓出土

出土于墓主的胸腹部,过颈佩戴。由282件形制各异的玉器组合而成,主要有玉珩、玉璜、玉圭、束腰形玉片,以及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珠、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过颈部分为三列珠、管,两侧为成串的珠、管,并各有两件束腰形玉片,下端分别系有一玉贝为坠。中间自上而下为4珩4璜,末一行珩的两端分别系有2件玉圭。珩、璜中素面2件,其余均单面刻有相交的龙纹,珩的龙首相反,而璜的龙首向对,布局对称,刻工细腻,颇为精致。据研究,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有严格的制度,使用范围有可能仅限于公、侯等诸侯国国君及其夫人或有相应封号的贵族。多璜组玉佩是国君与高级贵族区别贵贱,等级的标志之一。

形状特征

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

清宫旧藏。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