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短尾蝮

短尾蝮又称草上飞、地扁蛇,是中国各地均有的一种小型毒蛇,也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短尾蝮相比大部分的蝮蛇来说,它的身体非常短粗,普遍体长都只有50厘米长比侏儒铜头蝮还要小,这也是它短尾蝮的学名来由。当然它依然具有蝮蛇最典型的三角形脑袋,鼻尖向上凸起,而尾巴则比较短,背部呈现棕色,腹部灰白,尾尖则为黑色,在脑后长有一个桃形斑,背部则分布着白棕色的斑纹,腹部则密布着黑色的斑点。
中文学名
短尾蝮
拉丁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别称
草上飞,地扁蛇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爬行纲
有鳞目
蝰科
亚洲蝮属
短尾蝮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中下游,朝鲜半岛
目录

基本介绍

短尾蝮蛇是全国分布最广的毒蛇,因此每年给我国百姓带来的伤害极大,可以说在我国被短尾蝮蛇所伤的事件是最多的。这种蝮蛇的毒液是一种混合性毒素,并且体型越大排除的毒素就越多,小的和大的几乎相差五倍,被它咬一次就会被注入25毫克的毒液,中毒者会出现伤口肢体的极度肿胀,只能通过血清和一些专业的中草药配合治疗。短尾蝮蛇的毒素主要以血循毒为主,因此被它咬伤后都是出现血液循环方面的问题,并且其中还少量含有神经毒素,因此对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短尾蝮蛇的毒性非常强,如果被它咬了不采取治疗的情况下是会有生命危险的,尤其是大型的蝮蛇,比如五十公分的短尾蝮蛇能一次排毒量超过31.98毫克,就像是被眼镜蛇咬了之后所释放的毒素一样,但是小型的短尾蝮蛇则一次只能排出6.24毫克的毒素。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栖息于平原、丘陵草丛中,昼夜活动;夏季、秋初分散活动于耕作区、沟渠、路边和村落周围,多利用树洞、鼠洞等现成的洞穴穴居。

分布范围

中国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广东(南澳)。

中国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形态及特征

短尾蝮体较短粗,全长455(391+64)mm。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吻棱明显。鼻间鳞内缘较长,外缘尖细且略向后弯,呈逗点状;鼻鳞较大,分为前后两片;鼻孔圆形,位于较大的前鼻鳞后半部,开口朝向后外方;鼻鳞与窝前鳞相接,其间无小鳞。上颊鳞1枚,近方形。瞳孔椭圆形;眶前鳞2枚,眶后鳞2(3)枚,下枚眶后鳞呈新月形,弯至眼后下方;颞鳞(2+3)枚;上唇鳞7枚,2—1—4式,第二枚最小且不入颊窝,第三枚最大且入眶,第四枚位于眼正下方,与眶下鳞相接;下唇鳞11枚,左、右第一枚在颏鳞之后相接,前三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除体中段最外行平滑外,其余均起棱,21—21—17行:腹鳞135枚:肛鳞完整;尾短,尾下鳞双行,4l对。

具管牙;有颊窝。

生活时,头背深棕色,枕部中央有一浅褐色桃形斑;眼后到颈部有一镶深棕色边的褐色纹,其上缘又镶白色纹;上唇缘和头腹面灰褐色。体背面浅褐色,正背面有两行深棕色近圆形大斑,彼此交错排列,圆斑中央色略淡。体腹面灰白色,密布棕黑色细点(液浸标本颜色变淡);尾尖棕黑色。

生活习性

短尾蝮属晨昏性蛇类。在热天。尤其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活动最频繁。在浙江地区。蝮蛇的活动往往表现出两个高峰。即活动高峰在五六月和10月两次。每日的活动高峰在寒冷的天气是中午12点至下午2点。在炎热天气是晚上8点到下午2点。至于在温暖的春秋两季。每日的活动高峰有两次。分别是白天10点和晚上8点到次晨2点。

短尾蝮对于鱼、泥鳅、黄鳝、蛙、蜥蜴、蟾蜍、蛇、鸟、鼠类均能吃。幼蛇则吃泽蛙、蚯蚓、蜈蚣、蚁卵及某些昆虫。因分布广、栖息环境多样,其食物组成亦较多样。

繁殖方式

短尾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数蛇类不同,系卵胎生。蝮蛇的胚胞在雌蛇体内发育成熟,仔蛇生出后就完全可以独立生活。由于蝮蛇这种生殖方式,使胚胞能受到母体更好的保护,所以其成活率很高(9月份以前出生的),雌蛇产后的失重率与繁殖年龄和窝仔重明显相关。蛇龄小、窝仔重小,失重率也少;反之则失重率多。每年的5~9月为蝮蛇的繁殖期,每条雌蛇可一次连产10余条仔蛇。初生仔蛇一般体长14~19厘米,个别体长者达20厘米以上;体重多在7~12克左右。新生仔蛇当年蜕皮1~2次,体长增加1倍,体重达至2倍以上,就可以安全越冬。

短尾蝮蛇的功效与作用

蝮蛇的毒液是其捕食、消化和自卫的秘密化学武器,也是临床上良好的镇痛、止血药品。蛇毒的镇痛作用虽慢但持久,安全范围大,长期应用不会成瘾。对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以饥饿性癌肿痛和麻风神经痛等病症的止痛作用显著;对血友病、子宫出血等也有很好的疗效。蛇毒中还含有多种溶细胞素,有关科学家已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以期攻克癌症。

蝮蛇毒味混合毒素(中医称为风火素),是含血循毒较多、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此毒除用于制造抗蝮蛇毒血清外,还用于制作蝮蛇注射液及一些溶栓制品,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肺结核、慢性骨髓炎、红斑狼疮、癌症、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症。另外,对各种免疫功能低下、慢性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此外毒液中除了毒素成分以外,还有许多复杂的成分,其中就含有促进消化作用的多种酶。当蛇毒注入地对动物体内,这些酶就开始先期分解动物组织。有关科研人员曾做过试验,毒蛇捕食鼠后3~7天即完全消化和吸收,仅排出毛和爪的残渣部分;而采毒后捕食的,则2~3天即排出完整的鼠。鼠仅仅是发酵而未被其很好地消化吸收。因此可证明毒蛇的毒腺是重要的消化腺,在毒蛇的消化过程中起着促进消化的作用,这也是与无毒蛇生理机能明显不同的地方。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短尾蝮分布广、数量多、毒性较强,在长江中下游人口稠密地区危害颇大。但短尾蝮在抑制鼠类有一定作用。长期以来短尾蝮被认为具有某些治疗作用而入药,用以生产蛇酒、蛇干、蛇粉等,且被日本国药酒厂大量收购;中国也采用它做原料生产药物,数量急剧降低。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规范管理

2020年9月,国家林草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短尾蝮蛇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