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首页 趣闻 动物 灭绝动物 豪勋爵岛竹节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

豪勋爵岛竹节虫(学名:Dryococelus australis),别名陆地龙虾、树龙虾,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于1930年一度被视为已灭绝,于2001年却被重新发现,仅在邻近的一个火山岩上发现一个小于30个个体的种群,此虫也因此被称为“世上最罕有的昆虫”。豪勋爵岛竹节虫成虫长达15厘米,重达25克,一般雌虫比雄虫大;颜色为深金棕色,并标有明显的奶油条纹,沿着腹部延伸。它们具有椭圆形的躯体及结实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对不合比例的粗壮股节。与大部分竹节虫不同,它们没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却很快。
中文学名
豪勋爵岛竹节虫
拉丁学名
Dryococelus australis
别称
陆地龙虾,树龙虾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亚门
有颚亚门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竹节虫目
竹节虫科
Dryococelus
豪勋爵岛竹节虫
目录

基本介绍

豪勋爵岛竹节虫(学名:Dryococelusaustralis)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大型竹节虫,于1930年一度被视为已灭绝,于2001年却被重新发现(这现象称为拉撒路现象)。此虫实际上已在其最大的栖息地——豪勋爵岛上灭绝,仅在邻近的一个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Ball'sPyramid)上发现一个小于30个个体的种群,此虫也因此被称为“世上最罕有的昆虫”。

常见种类

物种学史

豪勋爵竹节虫在豪勋爵岛上曾经非常普遍,一度被当成鱼饵使用。但自从1918年,搁浅的“Makambo”号运输船将黑鼠带进岛内后,因为外来优势物种的入侵,这种昆虫很快就在当地灭绝。最后一次在岛上看到这种昆虫是1920年,之后人们便认为它已经绝种。

1960年一组登山队造访位于豪勋爵岛东南方23公里处的波尔斯金字塔(世界上最高的独立的海蚀柱,从海平面到海拔562米是完全没有植被的绝壁)。在这里发现一只已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其后数年陆续有零星的发现,但始终没有发现存活的个体。

2001年,一群昆虫学家及保育人士前往波尔斯金字塔调查当地的动植物群落,意外的在独立的千层树丛下发现一个十分小的豪勋爵竹节虫聚落,数目约有20至30只。

2003年来自新南威尔士国家公园暨野生动物复育的人员,为了复育物种,在波尔斯金字塔采集了两对成虫,一对送往位于悉尼的私人饲育中心,另一对送至墨尔本动物园。虽然起步艰难,但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人工繁殖的成功。最终的目标是培养足够复育的野放数量,并在豪勋爵岛消灭入侵物种黑鼠计划成功后,将它们野放复育。

至2006年,豢养的数量已达到50只个体及上千颗待孵化的卵。

豪勋爵岛竹节虫原先的腿部不是这样粗壮,而是极为纤细的。但是因为栖息地被毁坏,它们便向南迁徒。然而南方都是陆地又多风,它们纤细的小腿很难抓住地面,极容易被风吹走。因此,它们不断强化着自己的大腿,努力锻炼使大腿变长变粗壮。甚至为了更好地捕食,它们的大腿上还武装有“凶相毕露”的刺,使敌人见了望风而逃。利用这粗壮的大腿,它们可以牢牢抓住地面,甚至可以跑得更快,使猎物无处可逃。

生长与分布

栖息环境

在豪勋爵岛的原始栖息地,豪勋爵岛竹节虫在树木丛生的地区被发现,避开了活树干内的大洞穴。然而,博尔斯皮拉米德岛上没有树木,而在这个地区,豪勋爵岛竹节虫生活在岩石洞穴中唯一的灌木上。豪勋爵岛竹节虫庇护在由灌木丛中积聚的碎片形成的洞穴内,并且只生活在180平方米的区域内。

分布范围

豪勋爵岛竹节虫生活在澳大利亚大陆海岸的豪勋爵岛,最初被认为仅限于豪勋爵岛本身。该物种被认为在1918年因为意外将老鼠引入该岛后被驱赶灭绝。后来在距离豪勋爵岛23公里处的高耸的火山岩波尔斯金字塔岛上发现了一小群豪勋爵岛竹节虫。

形态及特征

豪勋爵岛竹节虫的颜色为深金棕色,并标有明显的奶油条纹,沿着腹部延伸。这个物种的雄性比雌性更倾向于更长,更厚的触角,以及更窄的腹部和多刺的,更大的后腿。亚成年豪勋爵岛竹节虫,被称为若虫,是亮绿色,并在几个月大时开始变为成虫着色。

雄性长度:长达10.6厘米;雌性长度:长达12厘米。

豪勋爵岛竹节虫成虫长达15厘米,重达25克,一般雌虫比雄虫大。基于它们的体格及色彩,有“地上的龙虾”(landlobsters)及“步行的香肠”(walkingsausages)等别名。它们具有椭圆形的躯体及结实的足部,雄性更有一对不合比例的粗壮股节。与大部分竹节虫不同,它们没有翅膀,但跑步速度却很快。

这种竹节虫的行为对昆虫类来说极为罕见。雄性和雌性形成了某种纽带关系。雄性遵循雌性,并且它们的活动取决于雌性。在夜间,雄性的三根腿包裹着雌性,竹节虫夫妇相拥入眠。

生活习性

豪勋爵岛竹节虫幼虫的作息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适时更改。小的时候,它们选择在白天活动,渐渐长大后,就会改为夜间活动。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它们身上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幼年时,它们身上的颜色为鲜绿色,极为显眼。因此,白天的时候,它们就藏在绿叶绿草之下,借绿色来遮掩着自己,而长大以后,身上为黑色,和黑夜的颜色相同。这种颜色夜行是再合适不过了。

雄性豪勋爵岛竹节虫对妻子十分真挚,在生活的点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雄虫十分体贴妻子,总是遵循着妻子的意愿,连一起活动的方向、地点都让妻子定夺。妻子指东,它绝不会往西。在夜晚的时候,雄性还会用自己强有力的三根腿包裹着妻子,为妻子抵御风寒,直到妻子入眠。

成年豪勋爵岛的昆虫通常是夜间活动,与所有其他竹节虫不同,豪勋爵岛竹节虫是食草物种。它们以各种植物为食,在博尔斯皮拉米德岛上,它仅以一种灌木的叶尖为食。在人工饲养中,成年豪勋爵岛上的昆虫以树苜蓿(Cytisusproliferus)和无花果种为食,但幼虫往往吃荆棘。

繁殖方式

雌性竹节虫在倒悬于树枝时产卵。9个月之后便能孵化。蛹起初是鲜绿色,并且在昼间活动,但当其成熟之后便会变为黑色并改为夜间活动。

价值及其他

种群现状

截止到2006年,豢养的豪勋爵岛竹节虫数量已达到50只个体及上千颗待孵化的卵。

科学研究

豪勋爵岛竹节虫(Dryococelusaustralis)和豪勋爵岛到底谁先出现在地球上?你可能并不会提出这个关于古老的问题,然而研究人员根据一份报告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这种不能飞的昆虫显然比它们的家——澳大利亚附近的豪勋爵岛——还要古老。这一发现证明,这种昆虫最初起源于一座古老的海岛,而后者如今已经淹没在太平洋中了。身长达13公分的豪勋爵岛竹节虫看起来就像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的“混血儿”。与竹节虫大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不同,豪勋爵岛竹节虫生有粗壮结实的体魄,并且在地面上生活。研究人员认为,上世纪60年代,当黑鼠到达豪勋爵岛后,豪勋爵岛竹节虫便灭绝了。然而2001年的新闻却报道说,研究人员在豪勋爵岛附近的一个名为柏尔的金字塔的小岛上发现了20到30只豪勋爵岛竹节虫个体,这让它们成为了迄今为止全世界最稀有的一种昆虫。

然而有关豪勋爵岛竹节虫栖息地的发现则更让人感到惊讶。作为对竹节虫进化起源研究的一部分,新西兰皇家科学院土地环境保护研究所生物学家ThomasBuckley和同事,从3个竹节虫种群——包括豪勋爵岛竹节虫以及70多只其他竹节虫——中采集了脱氧核糖核酸(DNA)样本。研究人员最终发现,豪勋爵岛竹节虫具有2000多万年的历史,这一年代比豪勋爵岛上的岩石早了1300万年。

那么这些昆虫到底是在哪里进化的呢?Buckley认为,答案可能就在太平洋的海面下。豪勋爵岛是一条古老岛链中最年轻的成员,这条岛链是印度—澳大利亚构造板块向北行进至一处火山中心时形成的。其中比较古老的岛屿已经成为淹没在海底的死火山。豪勋爵岛竹节虫很可能便是在这样一座下沉的岛屿上进化的,并且随着自己的栖息地逐渐丧失而向南迁徙。研究人员在12月16日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DNA分析同时还揭示了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这3种竹节虫种群的亲缘关系并不近。这意味着它们类似的矮壮体型是为了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而分别进化的结果,这一过程即人们所说的趋同进化。(鸟和蝙蝠的翅膀便是趋同进化的另一个例子。)从事竹节虫研究的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MarcoPassamonti表示:“这项研究很新很有趣……它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动物体系中的趋同进化现象。”他说,“这项研究对我的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