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朱兆良

朱兆良,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山东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进行土壤氮素转化与氮肥的合理施肥问题的研究。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2022年1月30日,在南京逝
中文名
朱兆良
出生日期
1932年8月21日
性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青岛
毕业院校
山东大学
去世日期
2022年1月30日
职业职位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国土壤氮素》
主要成就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人物生平

1949年9月,就读山东大学,先后在农艺系、化学系学习。
1953年8月,从山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担任研究实习员。
1960年1月,晋升为助理研究员。
1970年1月,下放泗阳县王集公社南园大队劳动。
1978年5月,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6年6月,晋升为研究员。
1990年9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务委员。
2004年10月,主持了在南京召开的第3次国际氮素大会,并签订了《南京宣言》。
2022年1月30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稻田土壤供氮量预测和氮肥施用量推荐方法研究中,揭示了现行方法只能达到半定量水平,论证了用“平均适宜施氮量法”推荐施氮量的可靠性。
在氮肥去向研究中,发现中国农田中氮肥利用率偏低、损失率偏高,明确了变幅及主要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了主要稻区稻田中的氨挥发潜力,指出稻田田面水的铵浓度和光照是决定氨挥发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氨挥发的施肥原则和使用水面有机分子膜减少氨挥发的技术。研究确定了农田生态系统中定量评价氮循环主要过程的参数,为协调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氮素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术论著

先后发表论文140余篇,主编《中国土壤氮素》1992年中文版和1997年英文版《NitrogeninSoilsofChina》。

出版图书

《氮循环》《中国土壤氮素》

获奖记录

科研成果奖励

1978年,《中国土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1987年,太湖地区高产水稻土的培育和合理施肥的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0年,稻田土壤的供氮能力和氮肥施用量的推荐,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与《中国土壤图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5年,《中国水稻土》专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荣誉表彰

1988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1993年,获得陈嘉庚奖(农业科学奖)。
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称号。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