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川黄连

川黄连是黄连的一种说法,是相对云连而言的,川连中又分味连和雅连两种,分别又是按性状和产地区分的。川黄连具有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的功能,在膏方中,选用川黄连治疗病症较多。黄连性寒味苦,属治中焦湿热之要药,与黄芩治上焦湿热、黄柏治下焦湿热一起,常称“三黄”。
目录

基本介绍

川黄连是黄连的一种说法,是相对云连而言的,川连中又分味连和雅连两种,分别又是按性状和产地区分的。

《名医别录》载:“黄连生巫阳(今重庆市巫山县)川谷及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太山。二月、八月采。”可见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为主产地。

《本草纲目》载:“今虽吴、蜀皆有,惟以雅州、眉州者为良。药物之兴废不同如此。大抵有二种:一种根粗无毛有珠,如鹰鸡爪形而坚实,色深黄;一种无珠多毛而中虚,黄色稍淡。各有所宜。”

从产地、药物形状及性味来看,《本草纲目》所载,前一种即今之“味连”,原植物为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后一种即今之“雅连”,原植物为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而《新修本草》所云产江东,节如连珠者即华东一带所产的“土黄连”,其原植物为短萼黄连C.chinensisFranch.var.brevisepalaW.T.WangetHsiao,《植物名实图考》载:“黄连,今用川产,其江西山中所产者,谓之土黄连。”从其附图的叶形可以确定为短萼黄连,主要产地为湖北省利川市,及重庆市石柱县。

性味归经

黄连性寒味苦,属治中焦湿热之要药,与黄芩治上焦湿热、黄柏治下焦湿热一起,常称“三黄”。

具有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的功能。

在膏方中,选用川黄连治疗病症较多。如配制半夏、竹茹治呕吐;配吴茱萸治胃痛泛酸;配花粉、知母、生地清胃火,治消渴。川黄连和石斛相配伍是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之主要药物。川黄连、黄芩和木香、炮姜炭相配伍是治慢性结肠炎的有效之品。而川黄连与生地、元参、龟板、麦冬一起能治阴虚火旺之神经官能症。

在膏方中,除川黄连、黄芩、黄柏为常用的清热燥湿药外,还有胡黄连、龙胆草、苦参、秦皮等可以选用。

药典标准

川黄连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

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

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鉴别要点

味连

药材多数聚集成簇,常常弯曲,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其单枝根茎长3-6厘米,直径0.3-0.8厘米。

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有须根及须根残基。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其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时中空。气微,味极其苦。

雅连

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长4-8厘米,直径0.5-1厘米,“过桥”较长。顶端有少数残基。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

云连

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