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黎族竹木器乐

黎族传统器乐取材于民间丰富的竹木资源,包括独奏乐曲、合奏乐曲、歌舞乐曲、祭祀乐曲和八音乐曲五大类;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口拜、鼻箫、灼吧等。黎族传统器乐产生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宋初的《太平寰宇记》云:“琼州聚合推鼓歌乐。”据传,黎族传统器乐以清康乾年间最为盛行。2008年06月07日,黎族传统乐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项目编号
Ⅱ-135
申报地区
海南省
申报地区
海南省
目录

相关项目

1、黎族竹木器乐(海南省),编号:Ⅱ-13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
2、黎族竹木器乐(海南省),编号:Ⅱ-135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五指山市
(3)保护单位:五指山市文化馆

历史渊源

黎族竹木器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琼州黎人“打鼓吹笙以为乐”;宋《桂海虞衡志》载:黎人“聚会亦椎鼓歌舞”;清人张庆长的《黎岐见闻》亦载:“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即口弓),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据有关资料,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独木鼓。黎族古民歌传述,远古时候因雷公击倒大树,烧树木成洞,黎族祖先就击木洞呼众围猎,后来人们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来咚咚作响,以作招众、祭祀和乐器使用。叮咚木也是较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古时,黎族人民砍山种山兰,以驱赶山猪,后来发展成为跳舞娱乐用的打击乐器。

黎族俗语:歌声不停,笛音不止。这个俗语反映了黎族的民间乐器与民歌一样历史悠久。

艺术特色

原生态的黎族传统器乐曲富有原始音乐的色彩。传统乐曲产生于原始社会生活中,保留有原始生活的音韵,展现黎族原始生活的风情,如独木鼓恢宏厚重的声音和简约的鼓谱,体现原始崇拜祭祀活动的肃穆场景。铿锵悦耳的叮咚声,使人们如置身在原始的山兰园中。声轻委婉的鼻箫,声细缠绵的口弦,诉说着情人的窃窃私语,音纯嘹亮的唎咧、哔哒、阔广悠扬的口拜、洞勺(灼吧),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

黎族传统器乐有古朴简约的特征。曲牌结构多为单曲体,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在反复中仅有速度变化,以反复的演奏的方法加深了人们的音乐印象。调式音阶方面,多为五声音阶为主的徵调式和官调式,曲调大体是以同度音阶反复和二度音阶为主进行,旋律起伏不大,节奏、节拍一般较为规整。

代表作品

黎族器乐曾有过辉煌,如黎族器乐《打叮咚》参加1957年第一届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得到好评;黎族乐手卢玉昌吹奏的“口拜”乐器1980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连吹20多分钟不换气,博得满场喝彩。乐手黄会基因为吹唎咧,被广东民族歌舞团招收,他吹奏的唎咧乐曲《相会在山兰园》从1984年至1992年先后应邀到新加坡、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吹奏,饮誉国内外。

传承意义

黎族传统乐器和乐曲在祖国的音乐殿堂里独具一格。如叮咚木、鼻箫、口弓、唎咧、洞勺(灼吧)等乐器在国内并不多见,许多乐曲也是本民族独具的,它丰富了祖国器乐的宝库,呈现出祖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受时尚音乐的冲击,黎族传统器乐日渐式微,民间乐手也青黄不接,传统的乐曲也有失传之危。与此同时,全面深入进行传统乐曲的收录记谱工作,以便留存遗产;大力培养传承人,避免人亡艺绝。加强研究,有效地进行传统乐器的改革,提高它的表现力,坚持在各种文艺活动中使用,弘扬和展示传统乐曲的独特魁力。

黎族乐器有着自己的价值,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融汇了民族历史、生产、生活、风情习俗的诸多信息,生动地体现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特别是为音乐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