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大唐秦王陵

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距市区仅2.5公里,是宝鸡市内的AAA景区。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公元856---924年)及夫人合葬陵寝、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秦王陵现开发面积80多亩,由山门、神道、献殿、祈殿和两座地宫组成。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参考
35元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陵塬乡
开放时间
08:30~18:00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3A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陵塬乡
目录

交通信息

外部交通

从宝鸡出发,火车站坐3路到西关下车,然后有一个十字路口,向北走,可以选择等班车,也可以徒步,上到源上后顺大路一直走,向右直达景区。

地理环境

大唐秦王陵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陵原乡陵原村东部,南距宝鸡市区仅2.5公里,交通非常方便。秦王陵原属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板块,原面海拔780m—950m,宽约2公里,由南向北抬升3—4级。通过丘陵与西镇吴山相连接。台原基底由新第三系红色砂砾,粘土层和下更新世河湖相物质组成,上层主要由中更新世晚更新世的黄土组成,黄土厚60—120米,夹有6—13层古土壤层,沟壑非常发育,深切可达150m以上,已经切入较老的河湖相沉积层中。这些极为良好的条件,使这里负阴抱阳,背风聚气,枕山面水,既水位很低,又利于排水,地势雄浑干燥,特别是这里黄土丰厚,地层呈水平分布,很适宜于深挖墓穴和丰殓厚葬。又加上这里东有华山,东北有箭括山,北有千山,西北有吴山,西有佛崖,西南有塔梢山,南有秦岭,东南有太白山,“八弦系一身”。

主要景点

御马苑

大唐秦王陵博物馆引进有马中珍品,“马中熊猫”之誉的德宝矮马,建成西北较大的御马苑。2012年国庆假期,大唐秦王陵博物馆举行矮马游乐预演活动,打扮一新的德宝矮马一经亮相,就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喜爱,纷纷要求骑乘和拍照留念。

中国自古就有马到成功的祈愿,在商业庆典中有“宝马”助兴,不仅可满足来客骑乘游乐的兴致,又增加事业兴盛的宏愿,所以,“宝马兴业”是事业成功的智慧选择。

游玩项目

秦王地宫

墓道结构:

墓道以大殿东阙台下的券室做为入口,其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平行隧道,长14.7m,宽2.3m,拱形顶高2.9m。北段为坡道、由南向北呈下降之势,长44.6m,宽2.3m,拱形顶高约3.7m,其两侧墙上画有大量壁画,尤以青龙、白虎之形较为传神,使人如入仙境之感。在墓道两侧墙内设有10个耳室,间距5.6m,耳室高1.4m,宽1.0m,深0.9m,东侧耳室分别陈列着胡人马乐俑、三彩陶马俑、侍女立俑、胡马载乐俑、乐伎舞俑;西侧耳室分别陈列着胡人马乐俑、骆驼载乐俑、侍女立俑,乐伎坐俑等。这些陶俑或嫣然而笑,或敛目凝神,或威武森然,或故作滑稽之相,不论从人物面目表情、帽饰、发型、项、背、腰肢到臀部,都制做的非常精美准确,不但艳丽多姿,而且富于时代气息。它们多种多样的发型、服饰、所携器物,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这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是我国古代各族文化交流融合,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证据,是时代的特定产物。三彩陶俑的人物形象,取材于当时的生活,反映出了唐末时代的特征,使人们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因此有许多游人站在这些陶俑前久久不愿离去。墓道坡道北端与墓室大门相连。地宫大门门庭长3.5m,宽5.2m,拱顶高5.4m,在门庭两侧设有壁龛2个,内分别放置着2尊石刻人面兽身和狮头兽身蹲坐状的镇墓兽。这些传说中的神兽个个怒目竖眉,呲牙咧嘴,或冲发欲起,或拔剑欲张,忠实的捍卫着这座陵墓,给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进入墓道后,大门门庭向上部和左右方向做出了大幅度的扩展,为前室端门门楼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门庭首端建有门坊,做工流畅简洁。在门庭两侧各竖立着一根圆石柱,其直径为0.33m,高达2m,上端内侧嵌有雀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巨大的长方形青石门额稳卧在大门之上,其长2m,厚0.31m,高0.30m,正面刻有精美的几何图案,门额以上越额的部分彩绘有折枝牡丹图案和纹饰。大门门庭东侧、壁龛上嵌有“二龙戏珠”砖雕,西侧嵌有“双凤朝阳”砖雕,其采用高浮雕手法,刻画细腻,造型生动,具有强烈的动感,富有很好的装饰效果,是唐末到五代时具有代表性艺术精品之一。

一号地宫前室墓门为唐式重檐歇山式结构,其斗拱垛架,堪为精美,高5.3m、宽5m。门柱为园柱形砖垛而成,上端内侧嵌雀提,柱头上置栌斗,在栌头上安有泥道拱,散斗,散斗中置有下昂,柱间之上安置有厚重的门额,两扇石门门扉长1.63m,宽0.85米,厚0.25m,如果将石门安上就可以开关自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非常灵活。在墓门厚重的门额上砌有斗拱、椽头和望板,上有重唇相扣的瓦当,瓦当前面施有莲花纹,表示秦王信奉佛教,要象佛教标志——莲花一样,生于污泥而不染,保持很高的操守。一号地宫墓门端楼全部用青砖材质砌成,并以青陶形状的圆形筒瓦,方椽头和各种斗拱构成,其外观庄重,结构精美,在当时没有机械化工具的情况下,如何把这些巨大的石料安放上去,并且如此严丝合缝,真令人百思难解,不可想象,从内心感叹我们祖先的伟大和聪明才智。[6]

墓室:

从墓道进入墓门,便可看到墓室地宫,其分为前、中双室,结构为单层石砌墙和上券拱顶,在这些石材中以豆青麻砂石质偏多,这些石条多长0.4m—1.2m之间,高约0.1m—0.4m不等,宽0.4m—0.5m,石条各面均有人工凿痕,在石条之间用灰泥垒砌勾缝。前室长4.9m,宽2.55m顶高3.1m,墓室内面积为12.5m2p,室内地坪正中,安放有大唐秦王墓志铭一合,其分为上、下两层,顶盖为方形覆斗状,盖上刻有缠枝牡丹阴刻细线花纹,下层为铭座,用楷书刻制,周边刻有线框,并有十二生肖神像,非常精美,其经过一千余年能保存如此完整,真另人有点不可思议。

一号地宫前室长4.9m、宽2.55m、高3.1m,其北端紧接中室,中室长5.8m,宽3.3m,高4m,面积19.5m2,其较前室更为宽大,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这个墓室是用单层石条砌墙和券顶,用灰泥勾缝,显得浑厚严谨,又富于变化,使其与自然环境结合构成和谐的建筑空间。在这里陈列着为墓主人陪葬的生活用品,想使墓主死后仍能拥有和使用。

一号地宫中室与长廊(甬道)相连,其长约16m,宽1.8m,拱顶高2.6m,廊内每边设有4个耳室,高1.08m,宽0.8m,深0.76m,长廊墙体为青砖砌筑,到了起券处突起单砖券台,横贯整个长廊,显得特别的开放,这正是先抑后收所彰现出特有的观瞻效果。在长廊墙体每边的1—2耳室之间和3—4耳室之间嵌有两组十分精美的浮雕。南部浮雕长3.05m,高约0.75m,北部浮雕长约4.5m,高约0.75m,由青砖质高浮雕而成。长廊墙体南部的浮雕是在我国古今影响较大的“十二生肖”雕像,其源于“十二生肖拜大象的神话传说,这幅浮雕由十二个身穿朝服,双手执笏的文武之臣组成,其全部赤足,身体转向墓室后边的方向,从其状戴的朝冠中的形状可知代表着十二生肖,其排列有序,东列依次为鼠、虎、龙、马、猴、狗,西列依次为牛、兔、蛇、羊、鸡、猪,其似乎在恭候墓主的吩附,其虔诚的程度令人肃然起敬。在中室北端浮雕为乐伎图,其由十六名乐伎组成,除了两名舞伎务之外,都持有各种丝竹乐器。这些乐伎所使用的乐器由北向南排列,东列依次为笛、竖箜篌、排箫、筝、小毕栗、吹叶、笙和舞伎,西列依次为琵琶、羯鼓、毕栗、铜钹、齐鼓、拍板和舞伎,各舞伎皆着唐时流行的代表服装,其为圆领上衣,华袂广袖,衣皆为红色,但领及华袂上的颜色各有不同,分为红、绿、黄三色。长裙杏黄色,系于上衣外,胸以下,系裙的绦相似,但系的结各不相同,绦色亦各异。这些服饰真实的反映了王宫中舞伎追求潇洒,开放的风气,其华美而又活泼,使上下互相呼应,又别出新裁,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审美心态。这些乐伎除二位舞伎外,全部盘膝而坐,伎人看不到是否穿鞋。另外演奏琵琶和二舞伎均都披有云肩,在形制不变的情况下,追求装饰的变化,成为表演场面和乐队的主角。乐伎表情不同,姿态各一,婀娜多姿、颇有动感,使人可以直观的看一千多年前的舞蹈表演,十分的难得。在长廊耳室内分别置放着陪葬的器物,东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俑、乐伎舞俑、乐伎坐俑等。西列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俑、乐伎舞俑、乐伎跪俑等。这些陶俑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主要用于显示王威,表彰军功,宣扬了墓主仍想延续的生活,并想辟邪厌胜,迎神驱鬼。使墓主在臆想的阴间世界安然就寝。地宫长廊的北端连接着后长廊,后长廊较前长廊略为窄小、长21.2m,宽1.32m,高2m。长廊两端分别设有四个耳室,耳室中间墙壁绘有彩色壁画,东壁为男散乐、舞者,西壁为女散乐、舞伎,其中内有女扮男装者。其布局得体,独运匠心,成为建筑布局、结构与功能结合的典范。在后长廊入口处,两侧砖砌墙体上端,安放有一厚重的青石门额,其长1.4m,宽、高各为0.28m,素面磨光。长廊两侧砖砌墙至起拱处突出一砖质券台,贯穿了整个长廊,其全由青砖砌墙和券顶,外表先涂以粗泥,粗泥上覆着一层细泥,然后施刷白垩,表面敷白灰膏,在灰膏上面绘有壁画,这种建筑涂饰工艺常常在地宫建筑中比较常见,体现了唐时富丽堂皇的特色和风格。

后长廊的北端连接着地宫的后室,后墓室呈现出八棱柱形,上为穹窿顶,高5.2m,后墓室正北、正东、正西三面都设有耳室,东西面耳室高1.9m,宽1.6m,深1.36m,北面耳室为外收口,内高为2m,宽1.8m,深1.8m,三耳室地面和后墓室均铺有方形青砖。后墓室八面墙壁宽1.75—2.64m,宽2.8m。其墙壁与穹窿顶接壤处嵌有环绕一周的砖雕裙带,上为几何图案,下为裙折纹,均由阴刻线雕而成。其布局之宏敞,设计之精巧,以梁檩斗拱的组合,融进了砖、石雕构思,不但具有唐时的时代特色,而且富有地方特色,使人步入其内,肃穆庄严之感油然而生,并收到了空间有限,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为我们研究社会、研究文化艺术,研究古代陵寝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史料。

在墙壁耳室,正北处置有李茂贞石雕座像,其高约1.46m,连体底座,高达0.2m,正方形边长0.86m。其头戴软巾王帽,身着唐式王袍,危襟正坐,一派帝王之像。在后墓室中心偏西安放着石质棺椁,其长2.6m,宽2.0m,高1.7m,石质棺椁为唐式庑山式宫殿式样,石质棺椁四周刻有侍女图,门楣窗棂。内置衬棺,衬棺内安放着李茂贞的骨骸,在棺内陪葬有铜鞘剑和其贴身爱物。后墓室的东西耳室中,分别置放着“三彩酒具、茶具”和“三彩寝室用具”。其皆为唐代时盛酒和泡茶的器皿,因其多呈橙、白、绿三色,故称“三彩”,是唐代特有的瓷器,其以瑰丽的彩轴使人爱之难舍,成为我国瓷中的精品。这批唐三彩瓷器除了酒具和茶具外,还有葵花尊、万年罐、瓷枕和用以避邪镇墓的玄武、人面鱼身镇纸台等,其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给人极高的艺术享受。

太夫人地宫

驾鹤西归图是秦王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砖刻图,其位于秦王夫人地宫端楼,上方外墙上,呈左右两幅。对称的排列,典型的体现了唐代的“墓仪制度”,做工精巧,刻划细腻,色泽艳丽,内容丰富,技术娴熟,不论从考古和艺术上的角度均称的上是唐代砖刻艺术上的珍品,非常的珍贵。在这幅砖刻驾鹤西归图中,逼真的再现了秦王夫人的高贵、端庄,只见她穿着华贵雍容,骑乘凤凰,飞上了天空,有两名侍女美丽妖娆,骑乘仙鹤紧跟其后,祥光缭绕,仙乐阵阵,白云漂浮在兰天云中,整个画面非常生动,使人觉得犹如身临仙界境地,显示我国唐代雕刻艺术家的才能和智慧。

地宫端楼

大唐秦王陵的镇馆之宝——端楼,属于唐风青砖仿木歇山双重飞檐建筑,高8米,宽4米,门洞为窖式圆口,用青石封门。这是我国罕见的地下唐代建筑,是宝鸡乃至陕西的骄傲。端楼建筑既气势恢弘,又具艺术特色;门窗、栏杆、筒瓦等全部由青砖雕刻而成,做工极其精致细腻。屋顶下为三开正殿,正殿两侧各设一门,东为开门迎客图,西为闭门送客图。

神道石雕群

神道,又叫石道。神道作为帝王陵的标志性建筑,在唐代墓葬形制中已成定例。它标志着陵园主人的尊贵威严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古代,专供帝王所行走的道路叫做御道,而死后为帝王所修建的道路就称之为神道也叫做司马道。神道是所有石雕像集中排列的一个场所,两侧对称安放15组共34尊石雕。制作于公元920年前后,石质为青石,底座多为花岗岩。

天象图及穹隆顶

李茂贞及夫人主墓室上端为穹窿顶。由45层青砖逐层内收砌成,它喻意宇宙苍穹浩瀚无垠。

夫人地宫地面天象图的发现,填补了唐末五代帝王陵寝建造的一项空白。在古代帝王陵寝中都会出现天象图的,一般都是建在墓穴穹隆顶的上方的。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一副地表天象图。天象图中间部分高高隆起,四角上翘,犹如轿子的顶盖,天象图北宽南窄,呈长方形,如棺椁形状;从铺好的青砖中,按北斗七星勺状挑空,斗柄朝北。

石展台

在大唐秦王陵神道西侧,设有石展台,石展台展示的文物,均出自李茂贞夫妇神道、墓室及神道地下,距今已有1100年。这些展品虽然已经破损,但却从不同角度反映着李茂贞夫妇当年地位的崇高,也反映出当年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