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山中雪后

《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这首诗清丽、婉约,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触景生情,在这壮美的雪景图中隐藏着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品质的高洁。作者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中文名
山中雪后
类型
七言绝句
作者
郑燮
创作时间
清代
目录

基本介绍

《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山中大雪后初晴的清晨所见,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用自然环境的寒冷,衬托诗人内心的清冷孤独。意境自然浑成,风格洒然清脱。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①梅花冻,一种清孤②不等闲③。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

②清孤:凄清孤独。

③等闲:寻常、一般。

白话译文

早晨起来一开门,只见大雪满山,晴空万里,洒在积雪上的阳光也略带寒意。

房檐的积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封冻。这种清冷、孤寒的气氛,很是不寻常啊!

背景介绍

《山中雪后》为郑板桥感怀之作,他之所以感怀是因为自己一生经历曲折,乾隆元年进士,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前后十二年,有政声。因违忤上官而被罢官。归里后,往还于扬州兴化间。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郑板桥只能以在街头卖画为生,有时几天卖不出一幅画。这样的生活现实让郑板桥饱尝艰辛,而这首诗便是当他看到山中大雪后的景致有感而发的感慨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者介绍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鉴赏评价

文学赏析

《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诗作开门见山,先是描绘一幅画者笔下的雪景:清早起来,推门便见外面苍茫一片,世界被白雪包裹,凄清之中透着寒凉,哪怕太阳已经升起,但因为冷寒的落雪也变得毫无活力。在这样的现实下,屋檐结起了长长的冰凌,连一向傲冬的梅花都被冻而不发,这次第分明凄凉不已。但诗人却别有深意,于诗末写下“一种清孤不等闲”之句,这不只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抗,更是自我清高之质不肯妥协的呐喊。古人说于景中见真情,在这样凄清之景内,可以看到的便是郑板桥身处凄冷之境不畏世态炎凉的形象,因为这样的心理状态,郑板桥的诗作才被赋予不同凡俗的别样之感。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名家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这首诗写大雪初晴的清晨所见,寒气逼人。结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即便是一种清冷孤寂的境况,也可称为一种体验。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