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单搜索

利川黄连

利川黄连是湖北省利川市的特产,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连,又称南岸味连,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利川位于鄂西南隅,属于云贵高原东北延续部分,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冬长夏短,是优良的中药材特别是黄连适生区域。这里出产的利川黄连的特点是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药用价值高。
分类
黄连
产地
湖北省利川市
产地
湖北省利川市
目录

基本介绍

利川黄连,中药材品种,湖北省利川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利川黄连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连,又称南岸味连,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连为原料。

利川黄连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连基地”。利川黄连质量居全中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中国第二位。

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种植黄连最早的国家,利川也是中国种植黄连最早的地区之一。

据顾学裘1939年在《西康药材调查》中记载,中国从唐朝就开始人工种植黄连。利川黄连种植始于唐代,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元丰九年志》载:“施州(即后之恩施)上贡黄连十斤,木药子百粒”。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黄连就是当时极为珍贵的贡品。《宋史志》42卷26页记载:“施州下清江郡……贡黄连”。1891年(光绪十七年)《利川县志·卷之七·物产篇》记载:“黄连,邑产甚多,似鸡腿者良。”说明明朝土司制度时期利川黄连已广有栽培,且有鉴别良莠的标准。

其实,从唐至清代,黄连一直是利川重要的土产,并用作贡品。清朝以后,黄连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抗日战争前,利川就有部分黄连经重庆万州(万县)出口日本和欧美各国。

品质特点

利川黄连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

生长环境

利川位于鄂西南隅,属于云贵高原东北延续部分,为大巴山系余脉,武陵山系西北部,面积为4602平方公里。

该市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寒池,海拔2415米,最低点位于西南部长顺郁江出境处,海拔315米。

利川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平原相比,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冬长夏短。

年均气温8-12℃,年日照时数1278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190天。是优良的中药材特别是黄连适生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利川黄连独特的品质。

价值功效

黄连是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其根,以苦著称于中药。其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早在汉朝的《神农本草经》中即被列为上品。明清时,黄连被指定为贡品,四川产区每年都要进贡给宫廷。清代,黄连曾“运售出洋,岁值数万”,远去日本、朝鲜等国,因其根呈连珠状而又色黄,故名“黄连”。并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黄连主产于四川的洪雅、石柱、雅安、峨眉等地,并有川连、雅连、鸡爪连等别名。中医认为其性味苦寒、无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清心除烦、止吐杀虫的功效。广泛用于高热、时行热毒、口疮、痈疽、烧烫伤等各种湿热证、热证、寒热错杂的证候和各种血证。

历代的医药家都对黄连有很高的评价。如南朝陶弘景曾有“久服长生”之说。明代的《本草经疏》上说:“黄连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久经所至,各有殊功。”黄连疗效卓著,在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两书中,有黄连的方剂多达260余种。黄连通过用酒炮制后,能引药上行,清头目之火;用生姜汁制,可清胃热、止呕;用猪胆汁制,则能泻肝胆实火。

验方

黄连在临床应用尚有不少单验方,现介绍几则如下:

治细菌性痢疾黄连研粉每次口服0.4克~1克、每日3次可装入胶囊口服。

治小儿吐乳黄连、清半夏各6克,同研细末,分为100份,1日3次,每次1份。温水服。

治疗湿证、火烫伤黄连研细末以1:3的比例调入芝麻油内外搽,每日3次。

治疗痈疽肿毒用黄连、槟榔各15克研细末以鸡蛋清调,外搽,1日3次。

技术要求

栽培管理

种植范围:保护范围内海拔1000米至1800米之间的适宜种植区域。即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谋道镇、建南镇、柏杨坝镇、团堡镇、忠路镇、文斗乡、凉雾乡、元堡乡、毛坝乡、沙溪乡、南坪乡和福宝山生态开发区等13个乡、镇、开发区。

连苗繁育:利用当地区域内3至4年生黄连成熟的种子,采用湿沙棚贮,适时播期为11至12月,按照“精细育苗法”技术培育的壮苗。

栽培技术:采用林下栽连、药(木本药材)连间作、玉米黄连套植、简易棚栽连等生态栽连技术。

起收:生长年限达到5年的黄连,在9至10月底适时起收。

加工技术

利川黄连采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流程:去掉须根、叶、杂质→按大、小分级整理→初次干燥→还软→再次干燥→槽笼撞击簇面须、根、叶柄、沙、杂物→分级→成品包装(符合国家中药材GAP标准)

生产情况

1949年后,利川的黄连生产发展迅速。1955-1956年先后建立了国营福宝山药材场和谋道三合药材场(集体),成为利川黄连栽培示范基地。

1954-1957年,全中国黄连年平均收购量为179.5吨,利川同期年平均收购黄连32吨,仅占全中国收购总量的18.3%。20世纪60年代中期,黄连生产有了新的转机,并出现持续发展的局面。

在这期间开展的精细育苗、林间套种黄连、相关病虫害防治等研究工作,获得较好的成果,保证了黄连生产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1976年利川市被定为中国重点黄连种植基地。

1980年,利川黄连种植面积达到753公顷,产量140吨,跃居全中国第一位。1985年底,利川被列为黄连商品生产基地。

2003年9月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利川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黄连利川论坛”是利川黄连发展的又一里程碑。截止到2009年底,利川黄连种植面积超过7000公顷,年产量3000吨。

这其中,建南镇的黄连种植面积就达1666公顷,是利川黄连的核心产区。2009年8月利川政府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药协会递交了申报利川建南镇为“中国黄连第一镇”的申请,力图将建南建成“全国黄连种植示范乡镇”,开创利川黄连产业发展新局面。

到2010年,利川市15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出产黄连。主要生产基地有:建南、汪营、谋道、忠路及福宝山5个乡镇和开发区,涉及有110个村、970个村民小组、3万多农户种植黄连。2009年利川黄连产业总收入4亿元,其中连农收入2.3亿元,销售企业1亿元,加工企业0.7亿元。

词条所在榜单
更多推荐
相关分类
热门文章
热门词条